過去的十多天,王紹森在貴陽、重慶、大連奔波。他和大連遼南皮影藝術團的成員一起為小學生講解皮影戲的歷史、制作材質、制作流程,表演皮影戲,帶同學們制作簡單的皮影,并指導他們演出。
學生們充分發揮創造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寓教于樂的形式受到廣泛的歡迎,提高了孩子們對皮影戲的認識和興趣。
此前,王紹森的夢想是建一座皮影博物館。自從2014年3月在大連的復州古城第一次接觸到遼南皮影,他就為之著了迷。在得知老藝人們的困境后,他決定靠一己之力嘗試拯救遼南皮影戲。
他關停了自己創建的絲綢公司,邀請遼南皮影傳承人鄂文武等十余位皮影藝人組建大連遼南皮影藝術團。這名85后年輕人,還曾經用原本要買房子的全部積蓄,又借款50多萬元搶購回了一批珍貴的皮影文物。這幾年投入在皮影戲上的錢已有200多萬元。

王紹森在教小朋友舞皮影。
他想將全國文物巡展、皮影演出、觀眾體驗、皮影教學、衍生品融為一體,讓這門傳統藝術煥發出新的藝術光彩。
在與老藝人反復溝通后,創新劇本和表達形式,對唱腔、臺詞等進行改良,得到了市場的認可。2015年,他們通過互聯網眾籌,在47天里完成了45場演出,先后途徑北京、上海、遼寧、浙江、江蘇、福建、貴州和山東等八省市,堪稱中國近代最大規模的皮影戲全國巡演。
為了更好地傳承,他們將皮影文化與兒童教育結合起來,跨界融合開展全新領域的探索。在大連市桃園小學開放了遼南皮影藝術團的第一場校本課。帶學生們學習皮影戲文化、皮影制作、舞皮影,F在也受邀到全國各地的學校去上課。

小朋友展示自己的皮影作品。
王紹森的皮影博物館仍沒有著落,但是他仍在皮影文化推廣和傳承路上一步步前進。他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寫道:“看到有人述說皮影伴隨一生的故事,瞬間自覺影身渺小,前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過往四年把中國皮影文化的復興作為自己人生的使命太重壓力太大,需要轉換一種思路,我能為中國皮影文化的復興做些推動,多做一點就多推進一點,作為一種樂趣去做,這才是一條越走越寬的路!”(中國日報大連記者站) |